在笔记中学会思考

我们对笔记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学生时代。老师板书上写一行,我们记一行。但很少有老师告诉我们,除了复习考试之外,记笔记有什么意义?我最近读完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,才发觉每个严肃对待知识的人,都应该搭建一个笔记系统。以这套系统为基础,我们可以做三件事情:

  1. 把信息转化为知识
  2. 在笔记中思考
  3. 把想法汇聚成文章

从信息到知识

通常我读书的方式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,看懂了,这本书就结束了。读的时候如果看到特别精彩的段落,可能还会划线批注。然而划线和批注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读到的内容。反复阅读也不行,别人的话背下来还是别人的话。这种阅读方式缺乏一个反馈系统:我刚才读了些啥?我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?这些东西跟我脑子里已有的知识如何产生连接?只有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东西写下来,才能促使我们去理解。大脑是一个人的操作系统,面临源源不断地信息输入。笔记就是这个操作系统的持续集成功能,帮助我们不断地更新大脑里的知识网络。

在笔记中思考

笔记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,它也是我们思考的最佳方式。我热爱的费曼先生在采访中说:「我桌子上的这些笔记本不是我思考成果的记录,而是我的思考过程本身。我的工作就是在这些纸上进行思考」。为什么写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思考?

第一,专注。人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,同时只能容纳屈指可数的几个想法。把停留在脑子里的想法写到纸上是最有效的清空方式。清空之后,才能让大脑专注于眼下最重要的那个问题。

第二,自我审视。我们的想法都是由大脑产生的。不管这些想法质量如何,人类强大的自洽能力总是会编出一个故事来为自己创造合理性。而这些想法被写到纸上之后,就和自己有了距离感,可以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客观地去审视它了。和别人聊天也是一种审视的方式,但口语和写作还是有所不同。在口语中,我们经常会用一些过渡语句来填充自己的逻辑漏洞。比如我经常在表达完一个观点之后,跟一句“你明白我的意思吧”这样的话,接着往下说。至于这个观点是否有理有据,没人来得及想。而把这段话写下来之后,这类的思维跳跃就很难蒙混过关了。

第三,创造惊喜。大脑中的知识是彼此相连的,一个优秀的笔记系统也应如此。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笔记是一个代表,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也构建在这个卡片盒系统之上。这类笔记系统的重点在于标注从一个笔记可以连接到哪些别的笔记。这样日后回顾起来,就有机会发现一些奇妙的连接,产生新的想法。

自下而上的写作

很多人大学期间都被迫写过论文。通常老师会给定一个话题,让学生填满若干页的文档来论述自己的观点。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观点。对这个话题都不了解,哪来的观点?于是只能对着一个空白的文档和闪烁的光标发呆。这时候我们可能会尝试头脑风暴,产生一些观点,然后去寻找相关论据,最后把它们写成论文。这个过程,可以叫做从上到下的写作——从观点,到大纲,到具体论述。

好的笔记可以带来一个完全相反的写作流程——自下而上的写作。我们首先去大量阅读千奇百怪的内容,在阅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思想火花,把它们装进自己的笔记系统,并连接起来。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加,这个笔记系统慢慢就变成了我们的「思维花园」。在里面跟随笔记间的连接漫步,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些主题。最妙的是,这些主题呈现出来的时候,我们已经有很多自己之前认真记录的想法了,可以顺畅地组合成一篇文章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种「微写作」。

这篇文章是我对于相关笔记的一个整理,也切身体验到了自下而上式写作的魅力。一开始我想写一篇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的阅读感想,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手脚被束缚。有的内容我想展开讲讲,有些内容是为了总结原著而被迫写出来。经过一番纠结,我决定重新开始,回到自己的笔记,只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。所以如果你读完发现我没有解释具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,那是因为我把相关内容都删了。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总结我看到的方法论,我也更相信好的内容需要自己去体会,二十分钟读完一本书都是骗人的。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线索,帮助感兴趣的人探索这个「兔子洞」。

兔子洞入口

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: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卡片盒笔记系统,以及笔记很重要的原因,实在相见恨晚。

Zettelkasten: 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笔记系统,互联网上还有很多相关的内容,但上面提到的那本书是最详尽的阐述。

Evergreen Notes:Andy Matuschak对于笔记系统的思考和实践。他的个人网站上有更多内容,非常好看。